close








 


 


 


民間習俗概說



 


 


農曆十二月的最後一天(大月三十日,小月二十九日)


古人因為它是一年的最後一天,因此,稱為「窮年」,


在台灣又把它稱為「過年」(過了這一天,一年就過去了)


至於過年的這一天的夜晚,叫做「除夕」


(意思是過了今晚,明天就是新年了)


在本省則俗稱「過年暝」、「三十暝」或「二九暝」。



俗話說:「新年頭,舊年尾」。


因此,人們特別的重視,因為它是一年最重大的日子。


為什麼國人會如此重視除夕呢?一般是認為和古代的臘祭有相當的關聯。


古人將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。


為什麼農曆十二月稱為臘月呢?


因為臘的本義,原本是一種祭祀的儀式。


在農業社會中,大大小小的事情都根農業生產發生關係,


無論是春耕、夏耘、秋收、冬藏,都是十分忙碌,


只有冬季才有較多的空閒時間。


因此,往往在大豐收的年底舉行盛大的祭典表示慶祝,


藉此驅逐不祥和疫癘,永保平安,並將各種祭祀合併在一起進行。


雖然各個朝代臘祭的日子並不固定,但是人們仍依例在歲末之時舉行祭典,


這大概就是「過年」祭祀活動的一個萌芽吧!



過年前準備事項


一、辦年貨:

在 農曆臘月二十四日 送神以後,因為年關已近,家家戶戶都十分忙碌。


不論有錢沒錢,都要採辦一些過年時吃的東西或過年當天


「鋪陳」時要用的物品。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應該算是「年糕」了!


所謂祭祀時通常擺在上層)、「包仔粿」、「紅龜粿」等。


「甜粿」是用糯米磨粉扮糖蒸熟,


有時並添加紅棗、紅豆、糕仔粒、花生等甜料,主要在表示喜慶;


「菜頭粿」是用硬米磨粉並加以削簽之蘿蔔絲混合蒸熟,表示好彩頭;


「發粿」則是用硬米磨粉,加酵母粉蒸熟,用以表示發展、發達的意思;


「包仔粿」是以豬油、蝦米、菜脯等作餡,


「粿」為皮、再用竹葉包裹著,因為它的形狀和包子相似,


所以叫做「包仔粿」;


「紅龜粿」是以甜的紅豆或「土豆仁麩」作餡,「粿」為皮、


再放進雕刻成龜形的木製模型裡壓,使它表面印上龜甲紋。


最後放進蒸籠蒸熟即可。


有句俗語說:「甜粿過年,發粿發錢,包仔粿包金,菜頭粿吃點心」


說的就是它們各代表的意義。


另外,一些應時的物品如:


春聯、糖果、乾果等,至於水仙花、橘子等吉祥物也不能缺少。



二、鋪陳:

過年時所需的年貨準備妥當之後,每戶人家便開始佈置廳堂,張貼春聯。


佈置廳堂時,首先將「公媽」上的東西予以換新、擦拭乾淨,


並且供上長年飯及發粿(插上飯春花),表示年年有餘、發財如意;


用柑橘疊「柑塔」,供上各色甜料,擺紮紅紙的麵線三束,表示甜蜜長壽。



「貼春聯」使年的氣氛更能顯現出來。


「春聯」據說是由古代的「桃符」演變出來的,


貼在大門上具有驅逐鬼怪、避邪消災的作用。


春聯的內容通常可以看出人們的希望;


常見的有如:「爆竹一聲除舊歲,桃符萬戶更新年」或


「天增歲月人增壽,春滿乾坤福滿門」,大門貼上門神,


米缸貼「滿」,窗戶貼「春」,


畜舍貼「六畜興旺」等,顯現出喜氣洋洋的氣氛。



三、辭年:

「過年」當天下午兩三點開始供奉牲禮,


祭拜神明與祖先,稱為「辭年」。


並在公媽的神位前堆疊柑塔,供年粿、


春飯(春諧音剩有歲有餘糧年年食不盡之意)


壓歲錢(線香穿過制錢一百枚並在一端插紅棗錢壓在桌上取發財之意)


另外用五味碗拜門口及地基主,用春飯拜灶及床母。



四、圍爐:

「辭年」結束後就是「圍爐」(吃年夜飯)了。


圍爐時桌下放一個火爐(現在多用火鍋代替)


內有炭火,爐的四周放置錢多枚,圍爐象徵團圓,


全家不分老幼尊卑圍爐共享天倫之樂,


在外工作的人不論多忙,都必須在這時候想辦法回家團圓;


圍爐時必須弄得火光熊熊,表示一家興旺的意思。



圍爐吃年夜飯時,最好慢慢的吃,時間越長越好,


取其長久的意思


(平時不喝酒的婦女及小孩,這時也要勉強喝一口,也表示長久)


所準備的菜餚也都各有各的含義,


如:「魚」表示「年年有餘」、「青菜」表示「清吉如意」


、韭菜和長年菜表示「長久」、菜頭表示「好彩頭」、


魚丸蝦丸肉丸表示「三元及第」等等。


圍爐過後,長輩都依照慣例賞給紅包,稱為「壓歲錢」或「過年錢」。



五、守歲:

分過「壓歲錢」後,全家圍坐在爐邊,閒話家常,一直不睡,


到了十二點「開正」後,才去休息,稱為「守歲」。


守歲的含意有二:一是為祈求父母長壽,又因為古人睡也叫「困」,


除夕整夜不睡,是取「不窮困」或「不困厄」的意思。



爆竹聲中迎新春─春節

春節的來源及意義:

春節就是農曆過年,在我國民間的歲時節令中,可以說是行事節目最多,


而已時間最長的日子,差不多從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 「送神」那天開始,


一直到元月十五元宵節為止,都是春節的範圍。


早在夏朝開始,幾千年來,春節一直是中國人心目中的大日子,


雖然,其中經歷了各朝代曆法的數次更改


(如夏朝建寅,商朝建丑,周朝建子,秦朝建亥)


一直到漢武帝太初元年又承襲夏朝的傳統,沿用夏曆,以寅為正月。


但是,雖然經過多次的更換,卻依然沒有改變中國人的習俗,


春節仍舊是民間最重視,最隆重盛大的節日。



民國成立以後,改用陽曆,以陽曆元月一日為新年元旦,


農曆正月初一 則改稱為春節。


目前雖然一般人日常記事都採用陽曆,


但是逢年過節仍以農曆為主,


而且過年的氣氛也比陽曆年要濃厚的多。



農曆元旦是正月朔日,也就是 正月初一 ,


所以稱為「天臘日」,也稱為「元旦」、「元辰」、「正旦」、「履端」;


又因為是歲之始、時之始、日之始、月之始,所以又叫「四始」;


又稱為「三元」,即歲之元、月之元、時之元;


又叫做「三朝」,即歲之朝、月之朝、日之朝,目前則稱為「春節」。




 
※各地風俗因地而異,於各長者口中轉述,僅供參考,如有其他民俗及祭祀方式,歡迎回應告訴我們,感恩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ing0214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